股票配资门槛 已经疯魔了”_视频_老人_蒋大爷
西装革履的小伙子舌灿莲花兜售保健品,背景和神态总是雷同;视频中的妙龄女子声称要做老人的“好妹妹”,却明显声画不同步;手机那头,呼喊求助的儿孙经求证压根不存在……如今股票配资门槛,AI(人工智能)工具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滥用,专门用来围猎对新技术不熟悉的老人。
混淆视听
“研发出能生育的女性机器人”
“儿子,手机上说70岁以上的老人坐火车打折了。”前几天,北京市民刘先生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,说她刷到了一则铁路部门为老年人推出五大福利的短视频,“视频中说,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有优惠。有这样的好事,我和你爸抓紧去海边找你姑,顺便旅旅游!”
可当刘先生帮父母网购火车票时,却发现并无折扣。他给中国铁路官方客服12306打去电话,被告知近期并未推出过针对70岁老人的火车票优惠政策。刘先生细查才知道,母亲是刷到了用AI手段编造的假消息。
从折扣优惠到科技进步,社交平台上,AI主播播报着各种在主流媒体上无法查询到的“惊天好消息”。
不久前,公婆转发来的一条短视频令林女士哭笑不得。视频中的女主播称,马斯克研发出了一款能生育的女性机器人,3年内就会实现量产上市。“机器人能生孩子,而且只要14万元。”镜头里的主播说,这款机器人全身都是真人的体温和体感,由于具备“先进胚胎技术”,能和男性生育。“2026年,人们就能在特斯拉官网购买这样的‘猫女机器人’,其人造子宫能孕育新生命。”主播言之凿凿地表示。
展开剩余80%“目前的科技水平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,所谓的生育机器人纯属无稽之谈。”当林女士提醒公婆这是一条假消息时,婆婆却很不解:“视频里人家主播说得有鼻子有眼的,连机器人生孩子的视频都有,还能有假?你看那机器人的样子,跟真人一样!”
这些AI制造的假消息或混淆视听,或匪夷所思,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甚广。早在去年,相关部门就提出,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需进行标识。然而,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AI生成的视频与音频,要么压根没标识;要么虽然标注了“内容由AI生成”等字样,但提示信息字体很小,即便是年轻人也很容易忽略,视力差一些的老年人更难发现。
匪夷所思
为了数字人 老人要离婚
“我好想成为你的妹妹。可我每次扯破嗓子喊你,你就像根本没听见似的。”当手机屏幕里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孩含情脉脉地说出这样一番话,75岁的蒋大爷忍不住在视频下留言,“有你这样的好妹妹,是我的荣幸。”尽管视频中女孩的语音和口型明显对不上,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生成痕迹,蒋大爷却看着高兴,把这个“AI女孩”视为自己交到的真实网友。为此,蒋大爷每天都守在手机前,等着女孩发布新视频。
像蒋大爷这样被AI数字人牵动心绪的老年人不在少数。
“家里老人沉迷AI视频,已经疯魔了。”网友青合讲述了自家老人的遭遇。他的爷爷身体不好,很少外出活动,自从去年他给老人买了智能手机,老人就迷上了刷视频。“一会儿说自己的评论被采纳了,变成网红了;一会儿又说自己中了几千万元的奖,全世界都认识他。还说什么某著名女主持人向他表白,他要跟我奶奶离婚。”青合告诉爷爷,这类视频都是人工智能合成的,可老人家就是不信。
西装革履的专家大谈投资秘籍,温柔知性的美女分享着男士养生窍门,年轻的大学生装萌卖乖求关爱……记者发现,针对老年群体,无论男女,有各种类型的AI数字人。
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面目各异的数字人,目标出奇地一致——涨粉并诱导粉丝进行消费。“姐,你能不能去左下角小黄车看看?我看到这款孔雀手镯的时候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,你戴上肯定美极了”“今天如果你不帮我把右边的明灯点亮,那我就真的要哭了”“去我的橱窗逛逛,让我知道你心里是有我的”……在话术诱导下,粉丝们掏出真金白银买走一件件所谓的虫草贵妇遮瑕膏、骆驼奶、孔雀鎏金镯等产品。
上述AI数字人兜售出去的商品往往经不起推敲。例如某AI数字人兜售一款名为氨糖软骨素的保健品。记者发现,这款产品的实际名称为“氨糖软骨素无蔗糖高钙压片糖果”,是一种食品。商品页面用极小的字号展示了一份检测报告,细看就会发现,检测项目仅涉及对这一压片糖果的色泽、形态、杂质、滋味等的介绍,与AI数字人推销商品时所称的“补钙”“补氨糖”的功效没有任何相关性。
防不胜防
AI假儿子一下骗走20万
除了骗取老年人的情感与诱导消费,还有一类针对老年人的AI技术滥用令子女们忧心——那就是AI诈骗。
“妈!我被公司派去沙特谈项目了,这是咱们家附近公园的视频,你看看!”65岁的张阿姨看着视频里“儿子”熟悉的面孔,背景音是金桔树在沙沙作响,她当即转过去20万元“应急资金”。三天后,她才从社区民警那里得知,视频里的“儿子”是AI合成的,所谓的“沙特项目”根本不存在。
利用语音克隆和深度伪造技术,通过模拟特定人员的音视频特征进行“AI换脸”“AI换声”并冒充亲友等骗取老年人钱财,这样的新型诈骗案例日渐增多。
前不久,央视新闻报道,刘女士接到“孙子”打来的座机电话,称自己打伤了同学,对方要求私了。由于电话中的声音与孙子一模一样,护娃心切的刘女士被骗走了两万元。民警分析认为,犯罪嫌疑人可能是通过多次拨打刘女士家的座机电话,逐步收集了她孙子的声音信息,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进行AI语音合成并实施了诈骗犯罪。
不久前,北京市老龄协会、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发布报告,提醒老年人注意防范AI换脸诈骗。报告指出,老年人因为缺乏分辨能力,已成为被AI诈骗的重灾区。
专家建议
用AI检测识别AI
如何治理技术滥用?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呼吁,要“用AI识别AI”,相关技术团队可开发和部署针对欺诈模式的AI系统,通过话语特征、行为模式等进行识别并报警,利用AI检测辅助老人辨识深度伪造内容。
“政府监管部门、法律执行机构、金融机构、社区服务机构、家庭成员也要共同构建防护网络。”刘兴亮提出,社区中心、老年服务机构可以多开展面向老人的讲座或发放宣传材料,让他们了解AI诈骗的常见形式和应对方法。此外,可发起打击针对老年人欺诈行为的专项行动,通过执法、罚款、返还款项等手段切实维护老年消费者的权益。
鉴别方法
三招辨别AI数字人
一看神态是否雷同,声画是否同步。
记者发现,无论AI数字人的形象如何变幻,这些账号往往具有以下特征:同一账号下,背景高度相似、人物形象雷同,甚至一二十条视频中,主人公的坐姿和神态都如出一辙;而且,不少AI生成的视频中,人物的语音和口型往往难以准确对应。
二可要求对方动起来,观察有无破绽。
安全算法专家朱凯建议,如果遇到疑似数字人直播,可以通过遮挡结合“动起来”的方式,来识别这到底是真人还是数字人——比如,要求主播在摁鼻子或摁脸的同时左右摇晃头部。目前,很多AI换脸的基础是被模仿者的照片,照片是平面的,所以生成的“数字人”以正面、平面为主。当人脸动起来时,会呈现出脸部的三维结构,算法只能基于平面的照片推测三维结构。按照现有的技术手段,推测结果大多不理想,容易出现漏洞。此外,可以要求对方在脸部挥手、用手指比数字等。真人做这些动作时,脸部表情、手部动作很自然,而如果是“数字人”,可能会出现破绽。
三是遇反常的“好事”“坏事”都要多求证,认准官方渠道。
老人在网上浏览信息、刷短视频时还应警惕“好事”和“坏事”。首先,如果信息听起来“太好了”,比如“免费领大奖”“重大优惠政策”等,一定要多方求证。再者,如果看到的信息让人感到恐慌或不安,比如看到与“重大灾难”“紧急情况”等有关的信息,也要保持警惕,不要轻易相信股票配资门槛,可第一时间告诉子女,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。 据北京晚报
发布于:陕西省